张平传奇人生:从著名作家到山西副省长 - 非常财富


 

2008年1月22日下午,在山西省人大十一届一次会议上,茅盾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张平当选为山西省副省长。第二天,全国各媒体都不约而同地选用了“作家省长”或者“反腐作家”等作为关键词,报道张平的当选。的确,张平以系列“反腐”巨著知名于世,获奖无数,而据其作品改编的电影《生死抉择》全国票房收入过亿。此外,张亦因《法撼汾西》《天网》而坐上被告席,十年官司缠身,几遭灭顶之灾。

但本报记者在随后的采访中也了解到,不论是作家张平,还是省长张平,他永远保持着与名气不相符合的低调,直到记者截稿之日,当选山西省副省长之后的张平还没有正式接受过国内媒体的专访,本报记者反复拨打其手机,里面传出的只是邓丽君甜美的歌声,一直无人接听。从作家到省长,张平究竟经历了怎样的传奇人生?本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又“艰难”的采访。

政坛奇迹:从作家到副省长      狗崽子·粮食·陋室铭——张平人生道路的几个片段       童年张平:从“右派狗崽子”到“文艺苗子”

 在张平的简历中,他的家乡是山西新绛,地图上一个并不显眼的晋南小城。可是,将时间往前推移到春秋时期,这里则是晋国的首都,数百年后,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荀子也在这里诞生。1958年,5岁的张平随“右派”父亲从西安点击查看西安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举家迁回新绛。尽管日后张平非常感激童年时父亲给予的启蒙教育,但当时拥有一个教授父亲,对张平来说却是个灾难。“在学校里一直是狗崽子,初中没上完便回乡务农。挑大粪,挖水井,掏猪圈,拉粪车。13岁在万人大会上批判父亲,15岁则在万人大会上挨批判。16岁就到崎岖险峻、每年死人无数的北山上拉煤,来回一趟400多里,得整整5天5夜。第一次回来,两腿肿得水桶一般。只能休息一天,紧接着又继续上路。”我们在张平对童年的回顾中,看到了这样一段令人心酸的文字。

 但命运就是这么奇妙,谁也想不到的是,那段苦难的童年却又是张平文学创作的开始。张平说:“那时是右派子弟,经常挨批斗,但另一方面他们又认为你是教授的儿子有文化,所以文艺类的事情都叫你去做。编戏、写剧本呀都找你。从那时就开始了写作。”

张平还记得他戏剧创作的启蒙教材是《华东小戏选》,张平就参考它写了一些小戏剧,谁知道写出之后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不光在公社出了名,连县里也看中了这个文艺苗子。后来张平所在的公社革委会成立了“文艺宣传队”,就把张平抽去专门写戏,就这样,张平开始在县里小有名气。

 青年张平:我就是陈奂生

 1978年,25岁的张平考上了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让人觉得有趣的是,张平当年还是以音乐特长生被录取的。上了大学后,张平才正式开始大量地读书。张平回忆说:“大部分是经典作品,可以说我系统地对文学的认识是从经典文学开始的。”大学二年级,张平的父亲被摘了“右派”帽子,张平也开始尝试向各种刊物投稿。不过,对文学的热情并不能解决温饱问题,只要一到假期,张平依然要投入到繁重的田间农活中去。

 在父亲摘帽那年,张平家里第一次分到了5亩责任田。暑假回家,他就带着刚生完孩子的妻子,在地里昼夜奋战40多天,硬是把地里的一个长10米、宽5米、深3米多的沟壑填平,妻子累得两次晕倒。自己也整整瘦了十几斤。那一年,5亩地打了两千多斤麦子,一家人围在几十袋麦子面前,哭成一团。“在农村挨饿近20年的日子里,做梦也没想过家里会有这么多的粮食!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我看一遍哭一遍,我觉得那写的就是我,实实在在的就是我……”张平说。生活的艰辛和初为人父的责任感给了张平不一样的创作灵感,在那段时间里,他写出了《姐姐》《祭妻》《糟糠之妻》和《血魂》等带有悲剧色彩的家庭题材作品。让张平没有想到的是,《姐姐》竟然获得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同时也改变了张平的命运,山西省文联任命张平为《火花》杂志副主编,张平终于靠着自己的努力“上城”了。

中年张平:从陋室铭到大庇天下寒士

2007年,已经是全国政协委员的张平提出了一个“取消预房期房销售”的提案,引来一片叫好声。这个提案不久之后就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积极回应,在当年7月建议把目前的期房销售制度改为现房销售制度。当历史的镜头倒退到上世纪80年代,跟现在许多在大城市工作的外地青年一样,刚到太原点击查看太原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的张平为个人住房问题也着实烦恼过。

张平一个人在太原打拼一年后,她的爱人也调到了太原,张平从此把家安在了太原。那个所谓的家,其实就是他的办公室,“一个不到8平方米的地下室,一下大雨,屋里的积水跟床一般高”。又过了一年,张平终于住进了一套30多平方米房子。

 “虽然是借的,然而妻子喜欢得不得了,有厨房,有厕所,有暖气,采光也不错。刚一进了房子里,妻子东瞅瞅西摸摸,激动得简直能掉下泪来,自己也一样欣喜若狂!”张平说,“等到欣喜和激动过去,时间一久,便渐渐地感到这一间半的房子实在是太小太小了。”张平在自己的一个回忆散文中,像《陋室铭》一样记录了这个房子的小:“一张写字台一个双人床一个电视架,便把屋子里放得满满当当,连一个最小的沙发也无法摆下。客人来了只能放一把折叠椅。客人多了,就只好坐在床沿上。那半间呢?放上儿子的单人床,再放上一张简易桌子,再放上一个书架两个箱子,便什么也摆不下了。”在这样的陋室里,张平却迎来文学创作上的高峰,引发了一场又一场的文坛“地震”……

 惊心:被240多名干部联名起诉

 “其中一个干部在法庭上对着审判长说,他儿子实际上只强奸、轮奸了两次,而且不是在他的办公室而是他老婆的办公室。”公众熟识张平,始自《法撼汾西》。1987年,山西省文联的一次文艺作品座谈会在汾西县召开,在与省作协会员、汾西县县长刘郁瑞(《天网》《法撼汾西》中主人公刘郁瑞的原型)交谈时,张平萌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刘郁瑞和我聊起他当县委书记时惊心动魄的生活,我们谈了四天四夜,说到伤心处,他哭我也哭。”之后,张平在乡下采访了20天,创作出了《法撼汾西》。在汾西的采访过程中,张平遇到了一个老人。这个老人从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上访了1500多次,被收容了几十次。张平跟他长谈了两天两夜,老人不停地吃止痛片。他说,30多年来从来没有人听他这样倾诉过。有一次老人跑特别远的路,跑了一夜,困了就睡在路边麦垛里,就是为了给张平送几个粽子。随后,张平根据老人的故事创作了《天网》。这两部作品问世后,全国几十家报纸纷纷转载,《天网》还被改编为电影、电视、连环画、话剧、地方戏等艺术形式。也正因为这两部小说,张平开始了从1992年到2002年的十年官司拉锯战。当作品出版后,一些地方官员立即对号入座。近240名官员联名上访,山西某县人大主任带着八个原告,将张平告上法庭。

 不过,此时的张平并不孤独,官司期间,张平收到过2000多封声援信。更有一些农民从山西临汾赶至京城声援他。“临汾地区有5个老农民来到北京点击查看北京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看我,他们穿着黑色衣服,上面满是汗渍,一见到我就问,咱的官司输了赢了?他们拉我到一个饭馆,要了好几碗过油肉,他们认为天底下最好吃的就是过油肉。一个老农从衣服深处掏出一个小包,里面包着全村人捐的2块、5块……共500块钱。”张平说,在那段时期,正是这样一些普通、朴实的老百姓给了他力量和勇气,让他感受着一种永久的激动。当法院开庭后,对方戏剧性的表现更让张平既愤慨又充满胜利的信心。“其中一个干部在法庭上对着审判长说,他儿子实际上只强奸、轮奸了两次,而且不是在他的办公室而是他老婆的办公室。他问我为什么要写八九次,为什么要侮蔑他们一家人,当时法庭上就一片哗然。”张平回忆说。

 面对这样的对手,张平最后巧妙地承认了作品是虚构的,法院也就驳回了那些人的上诉。 (周 益 李 诚 080201)


 

 



非常财富榜人物

非常财富道

台内名人名僧

道商行遍天下

国学开示

大观园

非常财富道文学

五台山大世界

上善文化

网刊(珍藏版)

李作家道文学

五爷灵验司甘霖

文殊开智悟大千

朝台听荷心

非常财富自媒体

阿里 大鱼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