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4篇/悉达多太子走向苦行林 暗夜散尽,曙光初现。太子行至苍翠高山下,听闻跋伽仙人于此苦修。林间鸟鸣婉转,溪水潺潺,太子顿感此地蕴藏解脱真谛。他轻抚白马犍陟(zhì),转向忠仆车匿:“你已尽忠职守,当携此身璎珞归城禀告父王——我舍王位非因无情,乃为斩断生老病死轮回之苦。” 车匿泣跪谏言:“太子怎忍抛却垂老父王、哺乳姨母与襁褓幼子?昔日见老者病者尚生悲悯,今弃至亲岂非矛盾?”太子凝视远山流云,以自然喻世理:“晨鸟暮散,浮云离岫,聚合本是离散...
第2883篇/男人对女人有遗憾,是因果的必然吗 阿弥问五台山弘愿老禅师:男人对女人有遗憾说明什么?男女关系无债不来有债必还,是三世因果最好的安排吗?怎样改变这个因果,真正自主选择自己爱的人,做到今生再无遗憾? 阿弥啊,我从佛法视角解读情缘因果,破除执念,回归本心。男人对女人有遗憾,根源何在?不外乎有三点:未尽的因果业力;现世的自我局限;对“债”的误解。 佛家言:“夫妻本是前缘,善缘、恶缘,无缘不...
第2882篇/第六感很强的人会怎样 阿弥问五台山弘愿老禅师:第六感很强很准的人有什么特征?与佛法有何关联?第六感强的人是不是更有缘佛法沾染? 阿弥啊,第六感强的人常表现出对细节的直觉捕捉能力,例如通过微表情、环境变化预判他人情绪或事件走向。这种能力源于大脑对潜意识信息的快速处理,可能与神经元连接的丰富性有关。 他们对光线、声音等外界刺激更敏感,且能深度共情他人情绪,甚至无意识感知他人需求。这种...
第2881篇/破解男人轻浮之相 阿弥问五台山弘愿老禅师:男人为什么会有轻浮的表现?轻浮的痛点在哪?他轻浮是不学无术吗?还是业力的牵引?佛法如何破解人轻浮的难题? 阿弥啊,轻浮之相,是言行无度的表象。轻浮之态,多显于外。言语轻佻(tiāo):言语间常带挑逗,以戏谑掩盖真心,如蜂绕花丛,不择时节。行踪诡秘:人前殷勤备至,人后冷漠疏离,承诺如风飘散,虚伪如影随形。情爱泛滥:以追逐新鲜感为乐,情意如露电,终无恒守之志。此等行径,看似风流,实则...
第2880篇/熬了一个通宵怎么补觉 阿弥问五台山弘愿老禅师:禅者是怎么睡觉的?如果熬了一个通宵怎么补救?为什么有的人睡两三个小时依然精力充沛,有的人睡八九个小时也无精打采的?睡觉有什么秘诀吗?佛经是怎么说睡觉的? 五台山的风轻轻掠过檐角铜铃,弘愿老禅师将枯枝投入火坑,爆出几点星火。阿弥啊,你这一声“熬通宵”的叩问,恰似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直面五蕴炽盛。 禅者枕石而眠时,身体...
第2879/极度自私的老人怕什么 阿弥跟五台山弘愿老禅师说:人不修道难成人,有的人变老了,依然欠德,这种人就需要磨,有种极度自私的老人怕什么呢?他为什么那么自私呢? 弘愿老禅师说:阿弥啊,生老病死是人生大事,失道者人身可惜,老得更快,病死得更多,他们最怕的莫过于此,怕也好,极度自私也罢,这都是因果业障,谁也无法逃脱。 极度自私的老人,恐惧的根源与自私的业障是什么呢?其最深的恐惧有: ...
第2878/女人显年轻有什么秘诀 阿弥问五台山弘愿老禅师:老禅师啊,您并不老忒显年轻,尤其是女人最怕老,女人显年轻有什么秘诀呢?人显年轻,男女应该是一样的道理吧。修道养生,是不是靠静养?如何静养人生? 弘愿老禅师说:阿弥啊,你说得不错!千年乌龟为什么依然显年轻,靠的就是静养。你问的不仅是驻颜之术,更是生命能量的养护之道。显年轻之秘诀,不在涂抹脂粉,而在调和身心;不在外求仙丹,而在修持本心。静养人生,应该是这样的。 &nb...
第2877/何为菩提果?又何来的菩提心 阿弥问五台山弘愿老禅师:何为菩提果?又哪来的菩提心?菩提到底为何物? 弘愿老禅师说:阿弥啊,且听我慢慢道来—— 菩提果:草木之实,亦是修行之喻。菩提果,梵语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名虽与佛陀成道之菩提树相关,实则分作两类: 一为草木之果:如木患子(无患子科),其果可作清洁剂,古称“肥皂荚”,《本草纲目》载其“去垢明...
第2876/悉达多太子决意离宫求道 净饭王为留住太子悉达多,不断在宫中增添财宝美女,却始终无法动摇太子求道之心。太子目睹宫女日夜歌舞,如同困于金笼的雄狮,终日为生老病死之苦忧思难安。一日太子携贵族子弟郊游,独坐阎浮树下冥想众生之苦,忽遇沙门点化。 沙门告之:“我厌离生老病死,求不生不灭之境。断名利色欲,以慈悲心救度众生。”太子如暗夜见明灯,决意出家求解脱。回宫后向父王恳求:“世人皆陷生老病死,儿愿寻永恒解脱之道。”净饭王含泪劝阻:“...
阴暗心理从何而来 阿弥问五台山弘愿老禅师:人的消极心理或阴暗心理是怎么来的,是与生俱来的吗?如果是业障造成的,怎么才能克服呢? 老禅师啊,以上问题你用几句佛经回答更好,因为正法是最通融圆满的。 五台山台顶的雪数月不化,弘愿老禅师立于千阶之上,看山岚如纱,听松涛若梵。阿弥问罢,老禅师以竹帚扫地,枯叶簌簌如絮语:“阿弥啊,你看这落叶,春日曾是嫩芽,秋日化作尘泥,何曾执着于形相?” 人的阴暗心理或消...
第2874/人可以反抗大脑吗 阿弥问五台山弘愿老禅师:修道的人要见天地、见自己。见自己是明心见性见真我或本我,而有血有肉有形体的是假我。假我常常用大脑权衡利弊得失,而真我却用心感应万事万物,随缘自然来去无踪无影。那这个既有假我又有真我的人,是怎样反抗大脑的,又是怎样合而为一呢? 弘愿老禅师答曰:假我与真我不是对抗,是真我跨越时空的超越,超越大脑的思维,达到真我之天人合一的境界。其实修心就是修般若,不依赖大脑,让大脑关机。这就需要内观...
第2873/睡觉多了会变漂亮吗 阿弥问五台山弘愿老禅师:贪睡的人很多,为什么禅者忌贪睡,修禅的人都比正常人睡眠少,可是很多人认为睡觉多了会变漂亮,这是真的吗? 弘愿老禅师答曰:世人皆言“美容觉”,以为多眠可养颜,实则暗藏因果。睡眠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睡眠与容貌是有很大关系的。医家言,人之皮肉如草木,需夜露滋养。深眠时,气血归肝,肌肤得养,代谢焕新,故面色红润、毛孔细腻。 然贪眠者,阳气不升,浊气滞留,反致浮肿昏沉,久...
第2872/自负之人,观哪种心 阿弥问五台山弘愿老禅师:贪嗔痴慢疑,是人生五毒,自负的人,也是傲慢的人,人为什么会傲慢,傲慢又是一种什么心?怎样去除傲慢之心? 弘愿老禅师说,自负之人必有傲慢之心,自负实为“慢”毒之根,是人性深层之执念。其本质非自信,乃自卑之反面投射,是自我认知的扭曲与执取。要从其根源、表现及对治三方面解决。 傲慢的本质,是自卑的补偿,是自卑的假面与自我执取。自负傲慢的人,常以高傲姿态掩饰内心的脆弱,如...
第2871/如何提高情商和说话水平 阿弥问五台山弘愿老禅师:人是社会性动物,不管做什么,情商很重要,比如说话,针对不同人群说什么话,有的人需要沟通,尤其是与你利益攸关的领导和同事,有的人即便是你的同事,也要少说或止语。 老禅师啊,如何用无上的佛法提高自己的情商和说话水平呢?老禅师低眉观心,许久才说道:提高情商与说话水平最好的方法是无情商和不说话,但无情商要胜有情商,不说话于无声处听惊雷。说话贵化,化有为无,化无为有。言语即是道场,当从佛法中体悟...
第2870/人为什么要自律 阿弥问五台山弘愿老禅师:人生至高的境界是自由得自在,为什么又要自律以戒为师呢?正法是如何化解这个问题的。 五台山松涛阵阵,弘愿老禅师手中的竹帚扫过青石阶,落叶旋起又落定。阿弥望着老禅师稳如山岳的身影,忽听得一声轻笑。 “阿弥啊,你看这扫地。”老禅师将竹帚倒转递来:“若说自由,这竹枝本可随风飘向天涯海角。偏生扎作帚形,倒能扫净千年古刹的尘灰。”他枯瘦的手指轻叩竹节,发出清越声响:“菩提树下的佛...
第2869/心通了气就顺了,梅枝断处花圆满 阿弥跟五台山弘愿老禅师说:一个人遭受病灾或苦厄,不是你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一定是你对不起自己的良心,或者做了很多对不起自己身体的事情。你心智不通,气血就堵,心通了,气就顺了,这就是彻头彻尾的阴阳平衡。 人的心智不全,就没有健康快乐富有的人生;心智的圆满,必需饱尝多事之秋的磨砺。不仅如此,而且经历磨难不能太烦恼,要痛并快乐着,你才能身心俱泰,成为一个拥有完整人格的人! &nb...
第2868/悉达多面对最大的诱惑 净饭大王为动摇悉达多太子出家之念,命谋臣优陀夷率众宫女于园林诱惑太子。宫女们极尽媚态,以歌舞、娇嗔、华服美饰试图扰动太子心志。然太子心如止水,面对莺燕环绕,仍沉浸于对生老病死的思索中,视红颜为无常幻影。 优陀夷以“良友”身份劝谏:“人生至乐莫过于男女欢爱,帝王贵族皆循此道。纵使仙人苦修,亦难逃情欲劫数。殿下身负国祚(guó zuò国运皇位),当顺俗乐以继王嗣。”太子闻言肃然答道:“若爱欲能避无常之苦...
第2867/为了孩子凑合过吗 阿弥问五台山弘愿老禅师:很多人,为了孩子凑合过有意义吗?老禅师说,婚姻大事是由因果安排的,婚姻是修行的道场,不仅关系到夫妻双方,还关系到孩子和家庭,为了孩子和家庭凑合过的人的确是很多的,这是生命与使命的的意义,别无选择。 因为,这一辈子能结成夫妻的,大多数都是恶缘,前世不纠缠,今生不相遇。讨债也好,还债也罢,未了情缘,不管有什么烦恼,还得凑合着过。如果你活得通透了,不管经历什么,都坦然接受,不怨天尤人,...
第2866/有钱人比没钱人快乐吗 阿弥问五台山弘愿老禅师:有钱人比没钱人快乐吗?弘愿老禅师说:富者携金山而行,贫者负清风而走,各有各的乐和忧。说到底贫富皆是外相,心境决定快乐。 阿弥听闻老禅师所言,若有所思地望向山门外熙攘的香客。只见有钱人金鞍玉勒抬着整箱沉香木鱼穿过石阶,穿着百纳衣的老僧踏着晨露诵经,仿佛《金刚经》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情景。老禅师以六道木杖轻点青石,继续说道:“世人只见金山耀目,却不见清风穿袖。”  ...
第2865/相由心生,决定境遇 阿弥问五台山弘愿老禅师:相由心生是真的吗?相由心生,决定境遇?人的外在表现(如面貌、气场、境遇)由内在心境塑造。广义的讲“相”是境遇的折射。积极心态能吸引正向能量,改善人际关系与环境;消极心态则可能陷入恶性循环,即“心态决定境遇”。 因此,强调修心的重要性。通过修正内心(如减少贪嗔痴、培养慈悲),不仅能改变气质,还可能转化外在境况,体现“心转则命转”的哲学观。相由心生,境由心造,环境由心态创造,...
第2864/富人愿意消费什么 阿弥曾在五台山五爷庙,问弘愿老禅师:您接触朝山拜佛的人多了,尤其是在香火最盛的五爷庙当过很多年的住持长老,富人愿意消费什么呢?他们真的有信仰吗? 在五台山这样的佛教圣地,富人的消费行为和信仰动机往往是复杂而多面的。弘愿老禅师作为修行禅者,从佛法的智慧出发,结合世俗现象给予如下开示: 富人的消费,是物质与精神的相互交织。他们具象的消费倾向于通过高价香烛、贵重供品(如玉...
第2863/黄鼠狼为什么不能吃 阿弥和弘愿老禅师在五台山白云寺的药师佛像前驻足,一切都是因果的安排。阿弥说道:人有病灾,少不了口欲之患,黄鼠狼为什么不能吃?据说黄鼠狼体内有毒素。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明确记载其肉“性温味甘,有毒”,并列为禁忌食材。黄鼠狼身上有多种寄生虫和致病菌,食用后易引发感染,危害健康。 黄鼠狼被民间列为“五仙”之一(黄大仙),认为其具有灵性,冒犯会招致灾祸。这种信仰促使人们主动避讳食用,甚至建庙供奉。传说黄鼠狼“心...
第2862/太子出宫郊游,悟生老病死之无常 王城繁华无尽,悉达多太子却日益厌倦喧嚣。众生疾苦如影随形,纵有娇妻爱子,亦难撼动其追寻真理之心。他常独处幽静,思绪如旷野巨象,虽困金笼,心向苍茫。 初春时节,太子请旨郊游。净饭王命人清扫御道,隐去老病贫者,唯恐触动爱子悲怀。华车驶过欢呼的人群,太子忽见一佝偻(gōu lǚ弯背)老者,白发如雪,拄杖颤行。车匿(nì)如实相告:衰老乃众生必经之途。太子惊觉此劫无人能免,顿觉琼楼玉宇皆成牢笼,黯然返宫。&n...
第2861/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吗 初秋,阿弥和弘愿老禅师在五台山南梁采药。阿弥问道: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吗?鸟儿有病怎么治疗呢? 老禅师回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方土地上的众生有病,用本土本草治疗就管用,鸟儿如果有病,吃它附近活动地方的花草就能治好。尤其是药食同源的台参、黄芪、金莲花、台蘑等,更是弥足珍贵的中药材。禅者说:五台山是药王山,生地皆药食,花开见般若嘛! 晨光漫过碧峰时,露水正从台参叶尖滚落。弘愿老禅师拈叶看去,青...
第2860/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差距那么大呢 三月里,阿弥和弘愿老禅师一起登上五台山东台顶望海峰观日出。阿弥突然问道: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差距那么大呢?人很难超越世俗表象,因此困惑不已。用佛法圆融无碍的智慧,才能圆满解答。既然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应该就是平等的嘛,为什么其差距还那么大? 老禅师说,可以从几个维度找到答案。其差异的根本之源就在业力与因果之间,也是业力和因果规律决定的。佛陀在《三十二相经》中明确回答弟子轮跋的疑问:“一切有...
第2859/莫修性格,但修觉性 三月初春,阿弥和弘愿老禅师在五台山台怀镇上转街,阿弥问道:如何成为性格好的人?修心者法露常沾,怎样转心性以明本心? 老禅师随手拈一叶示之:“叶随风动,云随天变;性格如云,心性如空;人之性格若执为实有,便是无明;若见其缘起性空,当下解脱。” ——性格是习气与业力的聚合,修行的本质是“照见五蕴皆空”,而非强扭表象。 “万物皆有禅意,莫修性格,但修觉性。若...
第2858/弘道传法 以心传心儒释道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佛讲因果,道谈无为,儒崇德义,法论公正,合一之道,济世利生,方显智慧真谛。 阿弥和弘愿老禅师在五台山大白塔下闻铎听禅。阿弥请弘愿老禅师说说佛经有关弘道传法的金玉之言,以供大家参悟。 弘愿老禅师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六祖慧能听到《金刚经》中的这句话开悟的。佛陀教导须菩提:传法者当如空中飞鸟,不执着于特定形式,心无所滞,方见真如。五台山风铎随风而鸣,恰似此理——弘法者若执着于道场、经卷、...
第2857/不显老的女人是啥样子 世界上最贵的房子是心房,愚痴的人,他的心房里常常住满怨恨的人,住着最不开心的人、不开心的事,而真正有智慧的人,心里住着自己最亲最爱的人,住着最悦心的人、最美好的事物。 不管是男人女人,愚痴不开心就会饱经沧桑疾病缠身,日渐衰老,而有智慧的人心光如日,年龄虽大,亦不显老。青春不能万岁,但洒满阳光的岁月,却可以抹平皱纹。尤其是不显老的女人,一定童真善良充满可爱! 不显老的女人,眉...
第2856/遇见自己,孤独不败 阿弥和弘愿老禅师,一起登上了五台山黛螺顶,阿弥问道:一个人怎么克服孤独感?有人说,人越老越孤独,找不到伴侣会很孤独,找不到志同道合的知音更孤独,哪怕你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了,也不能常在身边,还会孤独。 可是,有一种有思想有觉知的禅者,他们穿越时空,常与圣人神交,他们喜欢清静独处,与自己对话,仿佛遇见了本真的自己,成为永远的孤独不败。禅师啊!是不是人不能外求,遇见自己才能真正解脱孤独感? &n...
第2855/世相听禅:张爱玲最经典的人生禅语 张爱玲的作品以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苍凉笔触和充满哲思的隐喻著称,但严格来说,她并未直接创作与佛教禅宗相关的“禅语”。不过,她的许多经典语录因其通透的人生体悟和精妙的哲理性,常被读者赋予类似“禅意”的解读。以下是一些她最精辟的、充满生命哲思的句子。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天才梦》) 繁华表象与琐碎不堪共生,道尽人生的矛盾本质...